陳瑞斌13歲隻身出國闖天下、成為國際級鋼琴大師之路

陳瑞斌小小年紀就在語言不通、不認識任何人的異鄉習琴,在租來但高低不平的琴鍵上練習,坐著夜車往返練習即使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也不間斷,自己隻身參加國際比賽,成為亞裔鋼琴家首位的紀錄保持者。
陳瑞斌13歲隻身出國闖天下、成為國際級鋼琴大師之路

有天使手指之稱的鋼琴大師陳瑞斌,13歲隻身前往奧地利學音樂,20歲前已奪得許多國際權威性鋼琴大賽五項金牌。小小年紀在語言不通的國家自己找住所、克服萬難,成為世界級的音樂家。

@rueibinchenpiano

2021因疫情關係,國外演奏會被延後或取消,讓他得以稍緩去世界各地演奏的腳步,跟我們分享他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

用一台租來、琴鍵高低不平的鋼琴練習的歲月

「以我家裡的經濟條件,我根本沒有資格去當音樂家」陳瑞斌說,父親領的是小學老師的薪資,13歲就讓他自己出國獨立,學校不能打工,也沒有獎學金,他記得自己當時因為買不起鋼琴,用的是租來的鋼琴練習,「而且還是一台白鍵高低不平的鋼琴,」如果要參加比賽,旅費報名費吃住都得自己想辦法打理和負責,「沒人陪我比賽,得獎就得獎,沒得獎就自己打包回家。」

當時沒有網路、匯錢也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寄一封家書,得花一、兩個月才會送到,國際電話更是昂貴,一年只能和家人通兩次電話,機票更是負擔不起,所以整整十年沒有回家。他沒有任何金援,每天緊盯存款簿上的數字過活,小小年紀靠的是自己的韌性和毅力。這些經歷造就他的成長。

「我這輩子因為練琴和學習,只哭過一次而已吧,」陳瑞斌回憶著說,那時候自己16歲左右,一個人去非德語的國家比賽,一路勞頓辛苦加上語言不通,後來他終於能去餐廳稍作休息時,別說是從食物得到慰藉了,反而是遇到非常兇的老闆娘,用他聽不懂的語言臭罵了餓著肚子的他一頓,讓他忍不住眼中的淚水。

「我當時有得到不錯的成績,而且即使後來遇到比這個還要大的磨練和挫折,或是手有職業性疼痛,都不曾掉過一滴眼淚,那時,可能是一面問自己為何會走上這條路?但是在那個當下,還沒找到答案吧。」

這條路既艱辛又充滿不為人知的孤獨。

把比賽當作觀摩和打開眼界的機會

「比賽對我來說是不得已的選擇,如果你沒那麼幸運、沒有伯樂提拔你的話,唯一的選擇就真的只有比賽而已了。」陳瑞斌坦言,面對比賽不緊張、不會感受到壓力是不可能的,但是後來了解到,「連足球比賽都可以作弊了,」評選其實是非常主觀的事情,慢慢的就沒把得失心看得那麼重。

「把它視為一個可以觀摩的機會,技術和練習都是其次,你要有一個健康健全的心態,你怎麼去面對,如果沒有得到相對好成績的話,是不是能釋懷?還能不能繼續堅持走這條路、去面對之後的比賽和競爭?」陳瑞斌表示,比賽過程中會認識很多優秀的選手,大家在臺上是對手,在臺下則是好朋友,他很珍惜這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當年陳瑞斌是第一個踏進羅馬尼亞的亞裔鋼琴家,「1990年我在波蘭的蕭邦比賽拿了榮譽獎狀(與蘇聯已過逝前一世紀最偉大之鋼琴家兼作曲家D. Shostakovich 同樣在波蘭華沙蕭邦鋼琴大賽獲同一獎狀 ) ,受邀去波蘭踏進羅馬尼亞、到基輔國家音樂表演廳表演時,波蘭還不是選舉制度的國家,去以色列時拉賓也在演奏現場。那時我去表演的國家可能經濟上是窘迫的,但是琴藝水平卻非常好。」他形容自己那時候也很窮,比賽獲得的獎金也不多,但這些經歷不僅給了他更多的觀摩機會,而且身為亞裔第一人,更是一種榮耀。

已故俄羅斯鋼琴大師貝爾曼(Lazar Berman)唯一的亞裔弟子

陳瑞斌在以色列大賽上表現優異,鋼琴大師貝爾曼同意跟他見面,但還是得先到一個義大利的單位登記註冊之後,先聽他彈兩個小時不間斷的鋼琴,經過重重考驗後才收他為正式的學生。這位大師以往不收學生,直到了六十幾歲才開始收學生,名額既少、門檻也高,那時二十出頭的陳瑞斌表示,「我跟老師的年齡有很大一段差距。」

「之前我就得過很多獎了,也不知道得過多少個第一名,但要上他的課之前還是非常緊張,而且一上課會連續上五個小時不中斷。老師會因材施教,到一個階段他就不教我技術了,也不會跟我講關於彈奏的力度啦,豐沛的聲音啦這種很空泛的事情。他聽我彈也會示範,然後會當場嚴格地要求我,不需要跟他彈得一模一樣,卻要彈得跟他一樣好,而且沒有第二次機會,所以壓力很大。」

這段跟大師習藝的過程,陳瑞斌上課之前經常要緊張兩三個禮拜。由於大師只容許一次做對做到,聽完老師示範之後他需要兩三分鐘的沉澱和思考,這時看似嚴厲、沒什麼耐心的老師卻會等他準備好才開始,「這或許是考驗學生現場的反應力和領悟力,這種領悟力和才氣我是有的,他要我當下做到我就能做到。」

回想這樣嚴格的磨練,是一個非常好的刺激,把潛能都激發出來了。

Jamie Pham

天寒地凍也不間斷坐夜車習琴,不受環境限制的上進心

為了精進琴藝,他在不同國家學習。第二間學校是在德國,跑去跟老師學習,光是車程就要15個小時。

存款上的數字逼得他得節省費用,陳瑞斌說自己不訂臥鋪,運氣好時,椅子剛好空著拉下來能躺就躺,不能躺就坐著睡,隔天早上五點多抵達,自己先在火車站等,直到早上九點十點老師來跟他會合,即使是冬天零下的氣溫也不曾退縮,然後彈了五個多小時的鋼琴就必須再馬上趕夜車回去。「連續八年十年都這樣子,後來我去義大利也是,學習過程都差不多。」

不只是要懂演奏,還要深入歷史和文化當中

陳瑞斌十三歲隻身到歐洲,小小年紀連中國歷史都沒念到,「但是當我開始表演,那些人就會跟你談奧匈帝國歷史。他們很保護自己的文化而且分得清清楚楚,並都以自己的文化為榮。」

「我要怎麼去融入他們跟他們談?這是一個考驗,我住德奧地區時很認真了解他們的文化,後來又拜師蘇俄籍老師懂得俄羅斯文化,也拿過獎學金去法國跟老師學了一兩年,所以對於法國文化也很清楚。」

他有空就勤逛博物館,各種博物館都會去逛。對於作曲家生平去過哪些地方,也會實地參訪,去體會藝術家當時看到了什麼、創作的心境如何。「要把音樂彈得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陳瑞斌說。也因為對文化的理解,2018年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年,法國政府單位邀他整場演奏法國作品,而且很多是一次大戰期間女性音樂家譜寫的曲子,「我覺得那些女性很了不起,她們當時既要負擔生計又要創作。所以我一直認為表演背後的意義不是純表演而已,還涵括不同的文化或歷史意義。」

他在國外也會演奏充滿臺灣風貌的新式樂曲,例如「愛河」或是「寒夜」等鋼琴協奏曲,在林肯中心、雪梨歌劇院,都演奏過「愛河」,一方面想讓西方人看見中、西樂器的結合,另一方面想讓他們感受臺灣。很多外國人告訴他,聽完「愛河」,腦中自然浮現非常美麗的想像;更多旅居海外的臺灣人則是忍不住流淚。他自己很小就離鄉背井,彈奏的時候也投入非常深厚的感情。

希望讓更多不進音樂廳的人愛上音樂

除了跟歐洲不同樂團巡演,陳瑞斌說自己也喜歡跨界合作和現場即興改編。「之前我還嘗試過和DJ合作。」

「讓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對流行音樂有更大的認同,而喜歡流行音樂的人更喜歡或認識古典音樂,我這麼做不單純是個人興趣,最大的意義是在這裡。」

無論是日本或各國歌曲、客家民謠、或Coldplay,現場改編對陳瑞斌來說並非難事。「我也會刻意到比較偏遠的地方,去探索發掘原本不是聽古典樂的聽眾,但是他可以藉由這樣的方式,愛上古典樂。」

「我老師的同學有很多是作曲家,他們受的教育不只是演奏,也會編曲和創作。在那個世代,古典和流行是分開的,網路世代不會分得這麼清楚。我在台中演奏的時候,刻意選在不是市中心而是比較偏遠的地方,這個做法不但獲得很多人認同,隔天有很多本來不是古典音樂的粉絲跟我說,他們很有共鳴。」「我演奏的對象不是針對只有進音樂廳的族群。」

「我希望從古典到當代流行,做更多雙向的交流。」當音樂家不能只把演出視為一場秀,或是個人的炫技。還應該思考:使命感是什麼?想在歷史上留下什麼?陳瑞斌期冀自己讓更多人愛上音樂,並令音樂交融出更大的力量。

國際知名鋼琴家陳瑞斌Rueibin Chen簡介

出生於臺南,13歲赴奧地利求學,16歲贏得義大利「拉赫曼尼諾夫」國際鋼琴大賽,成為最年輕的得獎者,之後屢在重量級國際鋼琴競賽中獲勝。除了擔任羅馬尼亞國立Moldova Iasi及Tirgu Mures愛樂管弦樂團首席獨奏家,也與波蘭國家電臺、布達佩斯、美國猶他州立、莫斯科國立……等樂團合作,歐洲媒體譽為「天使手指」、「20年才出現的一個天才」。

Rueibin Chen & Jane-Seymour

身為國際級鋼琴家,陳瑞斌經常在海外演奏。上圖:2012 年他與多個美國職業交響樂團合作,演奏曲目從古典到現代,包含選做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 配樂的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在洛杉磯演出時,該片女主角珍西摩爾親臨演奏會聆賞。下圖:在演奏會後與知名時尚設計師Tom Ford合影(左)以及與比佛利市市長合影(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