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中國將一個裝滿月球背面土壤的儲存裝置送回地球,這是其雄心勃勃的月球和太陽系其他部分探測計劃的最新成就。
在歷時53天的飛行任務後,中國國家航天局的嫦娥六號返回器送回了土壤樣本,這凸顯出中國在太空領域不斷增強的能力,也是自2007年以來一系列月球探測任務中的又一次勝利,迄今為止這些任務都是幾乎毫無瑕疵地得以完成。
「嫦娥六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月球背面帶回樣本的任務,」中國地質大學的行星地質學家肖龍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這對全世界的科學家來說都是一件大事,」他補充道,「也是全人類值得慶祝的事情。」
這種情緒和國際月球樣本交換的前景凸顯了外界的希望,即中國的月球和火星機器人探測任務將有助於促進對太陽系的科學理解。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盛頓等方面的觀點認為,週二的成就是21世紀具有地緣政治色彩的太空競賽的最新里程碑。
廣告
今年2月,一艘由私人運營的美國航天器登陸月球。為了讓美國人重返月球表面,航空航天局也在推進阿耳忒彌斯計劃,不過該計劃的下一個任務——宇航員繞月飛行已因技術問題而被推遲
中國也在努力擴大在月球上的存在,未來幾年裡,將把更多的機器人送上月球,並最終實現宇航員登月。
嫦娥六號月球著陸器上的攝像機捕捉到了航天器下降到月球表面的場景。
嫦娥六號月球著陸器上的攝像機捕捉到了航天器下降到月球表面的場景。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採取了緩慢而穩健的方法,實施了提前數十年設計的機器人月球探索計劃。該計劃以中國月宮仙子嫦娥命名,其中前兩次的任務是繞月飛行,對月球表面進行拍攝和繪製。隨後,嫦娥三號於2013年登陸月球表面,並放出了玉兔一號月球車。2019年,嫦娥四號成為首個訪問月球背面的航天器,並將玉兔二號月球車送上月球表面。
一年後,中國的嫦娥五號著陸月球,將1731克重的月球表面風化層樣本送回地球。這一成就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實現從月球採集樣本這一複雜軌道規劃的國家。
據香港大學月球地質學家錢煜奇介紹,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的軌道操作都是中國未來載人登月任務的試運行,未來這些載人登月會像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阿波羅任務一樣,需要在月球表面著陸,然後讓人類宇航員重新升空。
中國致力於將宇航員送上月球,而其長期戰略則是通過了解太陽系來獲取科學利益。
嫦娥五號樣本比美國和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收集的月球物質更年輕。它主要由玄武岩或古代火山噴發的冷卻熔岩組成。
廣告
兩個由中國人領導的研究小組得出結論,認為這些玄武岩大約有20億年的歷史,這意味著月球上的火山活動比美國阿波羅號和蘇聯月球車樣本推斷的時間範圍至少延長了10億年。
其他對該物質的研究排除了有關月球內部如何變暖到足以產生火山活動的理論。一個研究小組發現,月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含量不足以引起火山噴發,這些元素可能會衰變併產生熱量。另一個研究結果排除了月幔中的水是導致火山活動的內部熔融的潛在來源這一可能性。
嫦娥六號於5月3日發射,其科學抱負更加宏大:從月球背面帶回物質。月球的表面主要是廣闊的黑暗平原,那裡曾經流淌著古老的熔岩。但背面的平原較少。它還有更多的隕石坑和更厚的殼層。
而且由於那一半從未面向地球,因此無法直接與月球背面的著陸器進行通信,因此很難成功到達。中國航天局依靠之前發射到月球軌道的兩顆衛星「鵲橋」和「鵲橋二號」在嫦娥六號訪問期間與其保持聯繫。
該航天器採用與嫦娥五號相同的技術抵達月球,然後將樣本帶回地球。
6月3日,嫦娥六號著陸器採集的月球樣本被送入月球軌道。
6月3日,嫦娥六號著陸器採集的月球樣本被送入月球軌道。
在月球軌道上運行幾周後,嫦娥六號降落到南極-艾特肯盆地邊緣的一個地點,這是月球上最古老、最深的撞擊坑。著陸器配備了機械勺和鑽頭,花了兩天時間從周圍環境和月球地表下收集月球岩石和塵埃。
然後,它把這些材料收起。這次任務部署了一輛微型漫遊車,它拍下了著陸器升起一面小中國國旗的照片。然後,在6月3日,上升器將樣本容器帶回月球軌道。6月6日,這些材料與留在軌道上的飛船會合,準備開始返回地球的旅程。
廣告
本週二,樣本容器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然後用降落傘落到內蒙古四子王旗地區的地表,地面人員展開工作將其回收。
當科學家們獲得月球背面土壤後,他們將把新發現的玄武岩成分與月球正面的玄武岩成分進行比較。這可能會幫助他們推斷出月球的火山活動是如何導致月球兩半發生不同演變的。
任務小組還將尋找周圍地區的物質,這些物質是在彗星和小行星撞擊時被炸離原始地點的。錢博士稱,如果這些撞擊足夠強烈,可能把月球下地殼和上地幔的物質炸出來。這將有助於了解月球內部的結構和組成。
月球採樣容器與在軌的嫦娥六號飛船的一部分在月球上空會和。
月球採樣容器與在軌的嫦娥六號飛船的一部分在月球上空會和。
這些撞擊產生的熔岩還可以提供有關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形成時間及其形成年代的線索,科學家們認為,在這一時期,小行星和彗星對內太陽系進行了連番衝撞。
錢博士說,這一時期「完全改變了月球的地質歷史」,同時也是「地球演化的關鍵時期」。
聖母大學行星地質學家克萊夫·尼爾稱這是一個遠大的目標,但他期待著樣本返回後的發現。在談到中國迄今為止在月球上取得的一系列成功時,「這非常好,」他說。「我支持他們。」
廣告
然而,緊張的政治關係將使美國科學家與中國研究人員合作研究月球背面樣本的前景面臨挑戰。
2011年頒佈的《沃爾夫修正案》禁止航空航天局將聯邦資金用於與中國政府的雙邊合作。聯邦官員最近批准了一項豁免,允許航空航天局資助的研究人員申請獲取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正面樣本。但美國眾議院6月通過的另一項法案將禁止與中國機構有研究聯繫的大學接受美國國防部的資助。
未來,中國將目光集中在月球南極,嫦娥七號和八號將在那裡探索環境,尋找水和其他資源。中國希望在2030年之前向月球派出載人飛行任務。最終,中國計劃在月球南極建立一個國際基地。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阿爾忒彌斯計劃也在瞄準月球南極。局長比爾·納爾遜曾將這些同時進行的項目稱為中美競賽。
許多科學家不接受這種說法。尼爾博士說,1969年美國宇航員先於蘇聯宇航員登上月球表面後,研究月球的資源急劇下降。「我不喜歡國際太空競賽,因為它們不可持續,」他說。「比賽是為了贏得勝利。一旦你贏了,然後呢?」
他還說:「我認為,重要的是要把太空看作是可以把我們團結在一起的東西,而不是把我們割裂的東西。」
廣告
嫦娥六號還搭載了來自法國和巴基斯坦等國的國際載荷。中國研究人員認為這是未來的一個好兆頭。
肖博士表示:「月球探測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他還說,他希望加強國際合作,「特別是像中國和美國這樣的航天大國之間的合作」。